凌晨三點的出租屋里,二十五歲的外賣騎手陳默第八次刷新著"甜甜小草莓"的直播間,屏幕上穿著粉色兔子睡衣的姑娘正和ID叫"東海龍王"的土豪連麥,那聲嬌滴滴的"謝謝哥哥的嘉年華"讓他猛地捶了下鍵盤,這個月第三回往泡面里多倒了半包調(diào)料——省下來的錢全變成了直播間的熒光棒和小心心。
像陳默這樣的"榜一大哥"在直播生態(tài)圈里有個學名,叫"情感消費者",某直播平臺2023年度報告顯示,18-30歲男性用戶占比達67%,其中月打賞超2000元的有38%自稱"出于愛慕",陳默的記賬本上,過去半年給"小草莓"的打賞精確到32864元,比他送外賣的電動車還貴兩千。
周三晚上8點的黃金檔,陳默照例蹲守直播間,當"小草莓"念出"今天陪默哥打游戲"的承諾時,彈幕里突然跳出一條金色特效留言:"甜甜昨天答應我的線下見面呢?"ID赫然是上周才刷了十個太空船的"夜不能寐",陳默盯著屏幕里驟然緋紅的臉頰,手指在鍵盤上懸停了三分鐘,最終把剛充值的5000抖幣全換成了降好感度的"臭雞蛋"。
心理學教授李敏在《虛擬親密關(guān)系研究》中指出:"打賞行為本質(zhì)是窺私欲與占有欲的混合體。"就像陳默會記得"小草莓"說過討厭吃香菜,卻選擇性忽略她同時在給287個"家人"比心,他電腦桌抽屜里那封永遠沒寄出的情書,落款日期從三個月前改到了昨天。
轉(zhuǎn)折發(fā)生在某個暴雨夜,因送餐超時被投訴扣款后,陳默發(fā)現(xiàn)"小草莓"正和三個大哥組隊玩吃雞游戲,屏幕里傳來她抱怨"今天榜一才刷了兩百"的剎那,窗外閃電照亮了他刪除支付綁定的手指,三個月后同事聚餐,有人提起那個突然停播的小主播,陳默只是低頭嗦著龍蝦面——現(xiàn)在他每周能吃三回加料的。
這種群體性情感投射如同當代賽博空間的黑色寓言,中國社科院《新媒體藍皮書》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2年主播與粉絲的"愛情詐騙"報案量同比激增217%,某直播公會培訓手冊第14條明確寫著:"要像分發(fā)糖果一樣均勻分配曖昧。"而那些深夜亮著的手機屏幕后,是無數(shù)個陳默在虛擬溫柔鄉(xiāng)里透支的真實人生。
當平臺算法將親密感明碼標價,當每個點贊都變成數(shù)據(jù)流里的誘餌,或許我們該反問:究竟是誰在直播誰的孤獨?就像陳默始終不知道,那個說自己21歲的"小草莓",真實身份是某傳媒大學研二的學生,她畢業(yè)論文的題目恰好叫《論直播經(jīng)濟中的情感勞動異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