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
《十八線女主播的“上課儀式感”:直播間的精致,是倔強也是尊嚴(yán)》


深夜11點,小雨的直播間準(zhǔn)時亮起暖黃色的補光燈,她對著鏡子最后檢查了一遍妝容,確認(rèn)假睫毛沒有翹邊,口紅沒有沾到牙齒,又拿起小噴霧對著鏡頭“呲呲”兩下——這是她每次開播前的固定動作,彈幕總笑她“上課還要噴香水”,但小雨固執(zhí)地認(rèn)為:“鏡頭也是有嗅覺的?!?

作為一名“十八線女主播”,小雨的日常像一場孤獨的拉鋸戰(zhàn):沒有團隊運營,沒有土豪打賞,連直播間人數(shù)都常年徘徊在兩位數(shù),可即便如此,她依然堅持著外人眼里“矯情”的儀式感:開播前必須化全妝、調(diào)三盞燈光色調(diào)、在鏡頭旁擺一杯冒熱氣的花茶,甚至?xí)诒尘皦ι腺N手繪的“今日歌單”,朋友吐槽她“對著20個人演出獨角戲”,她卻笑著說:“萬一今天有新觀眾呢?我得讓他們覺得,這里值得停留三秒?!?

在直播行業(yè)金字塔的底端,像小雨這樣的主播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她們沒有專業(yè)的設(shè)備,只能用手機支架和二手聲卡;沒有腳本策劃,全靠即興哼唱或尬聊;甚至沒有固定觀眾,偶爾飄過的彈幕可能是系統(tǒng)塞的“機器人”,可偏偏是這群人,把直播間的儀式感做到了極致:有人每天更換不同主題的虛擬背景,有人堅持用燙金筆記本記錄“粉絲喜好”,還有人像上課點名一樣對著空房間喊“歡迎同學(xué)”。

儀式感,是十八線主播的職業(yè)鎧甲

這種近乎悲壯的精致,背后藏著兩重生存邏輯。

儀式感是對抗職業(yè)虛無感的武器,當(dāng)流量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(biāo)準(zhǔn),十八線主播們需要這些“無用的小事”說服自己:“我在認(rèn)真工作,而不僅僅是算法的奴隸?!毙∮暝B續(xù)37天直播零打賞,但她說:“如果連假睫毛都不貼了,我明天就會徹底放棄?!?

儀式感是留給觀眾的“鉤子”,在短視頻即刷即走的時代,主播必須用細(xì)節(jié)制造記憶點,一個總戴貓咪發(fā)箍的唱歌主播,一個每次下播都要說“同學(xué)們明天記得交作業(yè)”的陪聊主播——這些看似多余的標(biāo)簽,可能成為某天被路人偶然記住的理由。

當(dāng)“儀式”成為沉沒成本的賭注

但儀式感也是一把雙刃劍,為了一場兩小時的直播,小雨需要提前三小時準(zhǔn)備:卷發(fā)棒會燙傷手指,假睫毛膠水讓眼皮過敏,而所謂的“氛圍感燈光”其實是擠在4㎡出租屋里用臺燈DIY的。

更殘酷的是,多數(shù)時候這些努力并不會兌換成流量,小雨的直播間曾來過一位“榜一大哥”,打賞了價值6元的禮物后要求她卸妝,她笑著拒絕后,對方留下一句“裝什么裝”便消失了?!澳菚r候突然覺得,我的儀式感像個小丑的彩繪?!彼嘈χ貞洝?

在算法的夾縫中,守護微光的體面

盡管如此,小雨們?nèi)栽诶^續(xù),有人把直播間布置成迷你咖啡館,有人堅持每天穿不同顏色的旗袍——這些行為在資本眼中或許毫無意義,但對主播而言,卻是對“被看見”的永恒期待。

直播行業(yè)研究員@策劃人老K曾分析:“十八線主播的儀式感,本質(zhì)是數(shù)字勞工的自我賦權(quán),當(dāng)平臺榨取他們的時間和情緒價值時,他們用儀式劃出一條心理防線:我不是數(shù)據(jù),我是活生生的人?!?

凌晨1點,小雨對著鏡頭說完“下課啦,明天見”,熟練地截屏保存今天的觀眾列表,盡管只有17個ID,她還是用修圖軟件給圖片加上了“感恩陪伴”的粉紅邊框,這個毫無實際作用的動作,是她一天中最重要的收尾儀式。

關(guān)上補光燈的瞬間,她瞥見鏡子里脫妝的臉,但沒關(guān)系,明天太陽升起時,她依然會戴上假睫毛,給那杯花茶換上新的檸檬片——因為在她心里,直播間的門牌雖然破舊,卻始終掛著“營業(yè)中”的霓虹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