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淚難流出的心,才是最深的孤獨**
成年人的崩潰,往往是在夜里翻江倒海,卻在陽光升起時風平浪靜,我們習慣了戴著面具生活,連眼淚都成了奢侈品,不是不想哭,而是不知道該怎么哭;不是沒有悲傷,而是眼淚像是凝固在了眼眶里,怎么都流不出來。
這種“有淚難流出”的狀態(tài),或許是現(xiàn)代人最隱秘的痛。
眼淚去哪了?
小時候,摔倒了會哭,被欺負了會哭,甚至僅僅因為得不到一塊糖,也能哭得撕心裂肺,那時候的眼淚,是透明的、毫無顧忌的,像是一場酣暢淋漓的雨。
不知何時起,眼淚變得越來越珍貴,它不再隨便掉落,甚至該落的時候,也不肯落下來,眼眶發(fā)酸,喉嚨發(fā)緊,胸口悶得像被一塊石頭壓住,可眼淚卻固執(zhí)地不肯出來。
心理學(xué)家稱這種現(xiàn)象為“情感隔離”或“情感凍結(jié)”,當一個人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,久而久之,大腦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機制,自動屏蔽掉那些“痛苦信號”,人逐漸失去對情緒的掌控力,明明心里已經(jīng)千瘡百孔,表面上卻冷靜得像什么都沒發(fā)生。
是什么讓我們“有淚難流出”?
社會期待:哭是軟弱的象征
“男兒有淚不輕彈”“成年人要學(xué)會控制情緒”——這些規(guī)訓(xùn)讓我們誤以為哭泣是一種失敗,在職場上,你崩潰一次,可能就被貼上“情緒不穩(wěn)定”的標簽;在家庭里,你流淚一次,可能換來一句“你怎么這么矯情”,我們學(xué)會了在深夜獨自消化情緒,學(xué)會了在無人的角落里無聲哽咽。
眼淚并非軟弱,而是心靈真切的吶喊,可惜,大多數(shù)人并沒有耐心去聽。
麻木的習慣:情緒被機械化處理
現(xiàn)代生活像一臺高速運轉(zhuǎn)的機器,我們每天都被工作、社交、家庭、責任裹挾著往前走,久而久之,情緒變成了可以“待辦”的事情——受傷了?先完成任務(wù)再說;難過了?先應(yīng)付完這場會議再說。
久而久之,情緒不再流動,而是被一層層阻隔,最后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悲傷,還是已經(jīng)習慣了麻木。
被低估的悲傷:無人共鳴的孤獨
有些痛苦,旁人很難感同身受,比如失去至親的痛楚、孤獨求生的掙扎、不被理解的委屈……這些情緒,或許在別人眼里只是輕飄飄的一句話,卻在你心里積壓成一座山。
你想哭,卻發(fā)現(xiàn)沒人真正聽懂你的眼淚,眼淚就這么懸著、凝固著,直到某一刻徹底干涸。
如何讓眼淚不再“難流”?
有人說,能哭出來的人,是幸運的,因為至少他們還能宣泄,而那些“有淚難流”的人,往往連宣泄的出口都找不到。
承認自己的脆弱
眼淚不是軟弱的象征,而是內(nèi)心的真實信號,允許自己脆弱,才算是真正善待自己。
找到情緒出口
如果眼淚無法流出來,就用別的方式宣泄——寫日記、跑步、畫畫、吶喊……任何一種能讓壓抑的情緒流動起來的方式,都值得嘗試。
學(xué)會傾訴
世界上一定有能夠理解你的人,哪怕只是短暫地陪伴,真正的朋友、心理咨詢師、甚至是一個讓你感到安全的陌生人,都可以成為你的情緒容器。
眼淚未必要流出來,但不能永遠凝固
“有淚難流出”的人,或許不是沒有眼淚,而是眼淚已經(jīng)深藏太久,久到連自己都忘了自己還會流淚。
但請記住,不管是哭出來的淚,還是藏在心里的淚,都是真實存在的,我們不必強求自己一定要流淚,但至少,不要讓自己永遠沉默地承受一切。
——愿你終有一刻,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場。